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辅导 > 正文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2-2 14:36:02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要点:

  (1)(思考1928年苏联的农业政策及原因)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农、轻、重结构及影响角度思考)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3)(在中国“一五”、“二五”计划的时间范围内思考)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从体制与经济结构方面思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答案要点:

  (总结数字现象,透过现象思考体制原因)状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体制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5.答案要点:

  (1)(从征收标准和征收方式角度看特点;从生产资料占有、商品经济、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变化原因)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8分)。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6分)。

  (2)(从表中数据看大趋势是下降趋势,但中间略有上升是因为国际形势变化、国家建设需要和国家政策调整导致的)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2分)。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8分)。

  (3)(从改革结果、经济转型和国家政策转变等角度归纳认识,言之成理即可)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8分)

  五.新题预测

  01.公元前594年,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5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D

  A.500亩 B.200亩 C.300亩 D.700亩

  0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C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03.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C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生产工具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04.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

  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②实物租和劳役租相结合

  ③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状况下的赋税方式 ④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05.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观点不一致的是 C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 … 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0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在制度创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 A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创办乡镇企业 ③村民自治制度 ④农民进城务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B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08.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D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A.铁器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人口激增,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效率,秦以集体耕作取代个体劳动 D.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秦向封建国家迈进

  09.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C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0.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居然“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

  A.人身依附的削弱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工匠服役制度的改革和农业的丰收

  C.一条鞭法的推行和封建地租的降低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场的开放

  11.据《清朝通典》记载:“我朝削除故明宗室禄田,令与民田—例起科(征税)。其废藩田产号为更名地者,皆给于民,而薄其征敛。”清朝的这一政策实际上是 B

  A.否定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成果 B.承认耕种明朝藩王土地的农民拥有所有权

  C.加重对耕种明朝藩王土地农民的剥削 D.优待归降清朝的明朝残存藩王

  12.文物是历史文字记载的重要补充。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 C

  

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 民报 苏维埃政府分田证明

  A.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因革命道路脱离中国国情而最终失利

  C.以反封建统治为革命的斗争目标之一 D.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革命的重要内容

  13.下表为我国l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2.45.1

  1960163.51.851.55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 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

  14.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归纳起来有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给农民经营权——给农民补贴。这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A

  ①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调整农村政策的出发点

  ②改革和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依据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

  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考察期间发表谈话指出:将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历史事实证明,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农业与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近代史上,下列哪些国家通过农业的规模经营,促进了社会经济总体发展 B

  A.英国、日本 B.英国、美国 C.德国、俄国 D.美国、法国

  16.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

  A.实行粮食税 B.废除农奴制

  C.兴办集体农庄 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

  17.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苏联采取这种粮食政策的影响不包括 C

  A.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B.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18.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C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物质利益原则

  C.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废弃工业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

  19.在2008年初的抗击冰雪救灾斗争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模范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做出了生动的诠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经济政策?(6分)

  (2)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的(4分)?给法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3)党和政府始终心系民生。列举在1957—1976年,党和政府围绕民生问题做出的举措。(8分)

  答案要点:

  (1)政策:推行“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6分)

  (2)措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4分)影响: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造成农业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阻滞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2分)

  (3)举措:1957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1960年冬,党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1961年初,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初,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粉碎“四人帮”,结束动乱。(答出四点即可,8分)

  20.(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2分)

  (5)当前我国的人口状况如何? 为此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策?(2分)

  (6)上述我国的政策有什么意义?(2分)

  答案要点:

  (1)现象:从顺治时期,到康熙、乾隆时期,我国的人口迅速增长。(1分)原因:由于摊丁人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2分)

  (2)问题: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人地矛盾尖锐。(2分)

  (3)现象:反映了乾隆时期普遍出现了“人与水争地”的现象。(1分)根本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大量人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1分)

  (4)三者关系: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入,造成人口高速增长;大量人口过剩必然导致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分)

  (5)状况:每年人口净增数量很大,年均约1500万人。(1分)政策:政府实行“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1分)

  (6)意义: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分)

上一页  1 2 3 
  相关推荐:高考解题能力大突破:历史比较类问答题模板
       高考解题能力大突破:历史审题思路与答题法
       历年高考各学科常考基础题大全(历史卷)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宋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