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靠六盘水市,南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接毕节地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
全区国土面积9264平方公里,1999年末总人口245万人,其中苗、 布依、回、仡佬等39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9%,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旅游、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黄果树大瀑布驰名中外,是国家六大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安顺市人民政府驻安顺市西秀区。
安顺地处西南地区地程中心位置,交通便利。贵昆铁路贯穿全境,旅游专列"黄果树"号每日往返于贵阳和安顺之间,通过贵阳、川黔、湘黔、黔桂铁路与省外各地相连,空中航线通往全国各主要城市。贵阳到香港直航专机开通,西南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从贵阳经安顺直达黄果树,给旅游者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安顺,已经成为祖国大西南的黄金旅游热线。
1985年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开放城市。安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安顺旅游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娱乐中心、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交通枢纽。
面向新的世纪,乘西部大开发强劲东风,安顺人民决心通过五年甚至更短时间的艰苦努力,在扎实做好发展规划指导下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使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入全省前三名;通过十五年左右时间持续不断的艰苦奋斗,将安顺建设成为环境舒适、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较高、人民群众生活实现小康、初步展示现代化特征的新型特色中心城市;进而成为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彻底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
历史沿革:
贵州省中西部城市安顺,建于明代,地处滇黔要道,素有 “滇之喉、黔之腹”之称,且“商业之盛,甲于全省”,自古为黔中商业重镇。
今安顺辖地,元朝时为习安州,明清时为安顺府。公元1913年-1914年,贵州设三道,安顺属黔西道。解放前夕,区内各县属第三督察区。1949年11月至12月各县先后解放。1950年设置安顺专区,辖安顺、平坝、普定、郎岱、镇宁、紫云六县。1958年5月安顺县改设市,专区辖九县一市。1970年安顺专区更名为安顺地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安顺市。1981年辖安顺市、安顺、开阳、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关岭、镇宁、紫云县共十县一市。1990年安顺市、县合并,设立新的安顺市。1996年开阳、息烽、修文、清镇划归贵阳市管辖。1996年1月1日起,辖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共五县一市。全区现有44个乡、36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814个村民委员会,69个居委会。
经济发展与消费:农村经济欣欣向荣 : 1999年粮食生产在连续七年获得丰收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到74.95万吨,比1978年增长65%;油菜籽总产量达到6.46万吨,比1978年增长18.5倍。 同时,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 : 1999年市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11亿元。工业在保持五金、酿酒、制革、染织等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飞机、微型轿车、机械、轴承、电力、建材、机电、印刷、冶金、医药、化工、轻纺、食品等为主的新的工业体系。工业门类轻重并举,拥有36个大类、130个中类、近200个小类,共670多个企业。1999年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43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 %,是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城乡经济繁荣活跃 : 安顺历来是贵州西部重要商品集散地,“商业之盛,甲于全省”。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更显新的活力。1988年建立了安顺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的改革试验区,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 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8倍,年均增幅在7.5%以上。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基础产业地位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37.0:45.4:17.6调整为33.1:36.5:30.4,市国民经济格局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经济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