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1年10月29日由原云南省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大理分校和大理工业学校并入,组建而成的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有30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文学、理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
学校坐落在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苍山国家地质公园于一域的大理。全校占地总面积23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合并组建以来已完成投资7亿多元,有古城和下关两个校区,学校本部设在古城校区,其中芳草凝绿、鸟语花香。学校因其“大学中的山水、山水中的大学”的魅力,成为在苍洱风光中极具新意的人文景观。
学校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学生,全日制生在校生14211人,其中本科生10967人,外省籍学生3100余人;招收研究生175人。近年来,学校加强教育国际化合作,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教育、科技合作关系;现有欧美、南亚、东南亚15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52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655人(含大理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83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99人、副高级职称人员268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7.71%。学校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8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名,云南省第一批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3人,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
学校目前有35个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性中心,1个省级示范性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个云南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4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文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艺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校属学院;有图书馆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2个教辅机构;有药物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所、东喜马拉雅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等5个科研机构;拥有4所附属医院和10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单位。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强化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围绕目标打基础,突出特色创品牌,深化改革求发展,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0年来,紧紧围绕 “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个性充分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大理学院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获得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等奖。据《中国大学校友会网》报道: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大理学院在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的名次依次为552、437、323。
学校共获得数百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计委“九·五”重点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卫生部科学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3项、省级科研项目29项、国外基金项目3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李树楠教授主持研究的“蟑螂系列中药开发研究”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独树一帜,受到卫生部的表彰。其中“心脉隆”和“肝龙”两项成果获得3个国家二类新药证书,是建国以来云南省获得新药证书最多的单位之一。我校共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61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4项,厅级奖励47项。近五年以来,出版专著、主编或参编教材86部,其中主编、参编各类全国使用教材27部;发表论文18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85篇。
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立德树人;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拓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云南先进、西部有广泛影响、南亚东南亚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