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株洲工学院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株洲大学,1987年划归中国包装总公司领导,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定名株洲工学院,同年招收本科学生。2000年开始,实行中央与省共建、以省为主的新管理体制。
二、发展现状
我校是全国唯一以包装高等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1995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现设有13个院、系、部,7个研究所,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8274人,面向全国招生与就业。
学院占地面积1118亩,建筑面积26万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44万元,图书馆藏书78.44万册(含电子图书33万册)。
现有894名教职工(不含后勤社会化剥离职工210人),专职教师650人,其中教授68名,副教授202名,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18人,博士42人,博士生73人。外聘兼职人员中,有双聘院士1名、兼职院士3名、兼职教授24名。
我院与中国地质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与美国Michgan州立大学等4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美、德、日、澳等10多个国家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德、美、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36家包装、印刷企业开展厂校协作办学。
三、改革成效
学院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
1、增强了办学实力
为了加速发展,学院提出了“跳出学校抓学校”的办学理念,面向市场办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与企业的联合,拓展办学的融资渠道,通过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大增强了办学的实力。学院现财政预算、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图书馆藏书、固定资产等指标,与199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倍、2倍、3.3倍、3.4倍、5.1倍、6.6倍。
2、构建了鲜明包装特色的专业体系
自1985年创办我国包装教育第一个专业——包装设计之后,我校面向包装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相继开设了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等本科专业和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包装过程自动化等专业方向。选送26名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包装专业知识,形成了一支以此为骨干的包装专业师资队伍。建立了8个包装类实验室;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广告学7个专业为“国管”专业;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3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为省级重点学科;包装新材料与新技术实验室为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较完整的包装专业体系,使我院成为中国包装高等教育的中心。“全国普通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教育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中国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均设在我院。
3、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群体,科研力量大大增强
学院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提出以“宽广的视野”吸纳人才,以“宽松的环境”留住人才,以“宽大的胸怀”培养人才,以“宽厚的待遇”激励人才,专门成立“教授博士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服务,使我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并成为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
同时,学院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逐年增大,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近3年来,学院平均每年投入科研经费269.6万元。1998年以来,我校主持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全校共发表学术论文224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6篇,出版专著、教材共185部,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3项。目前,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75项。
4、探索出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以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教改基金每年以30%幅度递增,每年出台3项教改新举措,每年为教学新办10件实事;以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培养人才,建立9个校内外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其中,与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单位共同创建了株洲工学院“中山包装学院(实践创新基地)”,实行3年本部理论学习1年基地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院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0年11月教育部在三峡召开的“全国大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议”上,我院作了大会典型发言;2001年7月,省领导率湖南省高校领导120人考察了中山包装学院并推广其经验;2001年10月湖南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教学工作现场会;2002年,我院完成的“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先后有30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来我院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将我校誉为“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