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提前进行指导 高一开始规划职业生涯
“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明天的职业发展是今天做出高考选择的结果。
近日,市教委等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地听取各方对明年高考志愿改革的建议,新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有望于明年出台。对于高三考生和家长来说,一方面要加紧各学科的复习,另一方面要及早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本期升学周刊,关注高考生的职业发展。
【背景】六成大学生不满意自己的专业
不久前,由华师大教育管理系的两名学生历时两年半完成的一项覆盖本市逾千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不够,已经是高中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缺乏学习兴趣。
在对大一学生的回访中,约78.9%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志愿填报上拥有自主权,但32.3%的学生表示,“在填报专业时对专业选择无所谓,现在也无所谓”;有12.6%的学生表示,“在填报专业时无所谓,现在很不喜欢这个专业”;有10.9%的学生表示“填报专业时很喜欢这个专业,但现在不喜欢。”
此外,在所有选择学习困难、失望的记录中,学生对专业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对专业不了解、对专业前景的担忧及对专业地位的不满。23.8%的学生对专业“不十分了解”,12.6%的学生认为“与当初填报志愿时差不多”。学生在开放题中反映:“我不知道我的专业将来是干什么的”、“专业所学的东西和我想的不一样”、“我的专业名气不够响”、“我的专业将来没出路,挣不到钱”……
【调查】在压力下成长致爱好难兼顾
上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学博导陈永明教授认为现在18岁左右的青年整体缺乏就业观,“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因为当前这代学生不是在兴趣爱好中成长的,而是在社会的压力和大人的压力下成长的,因此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扭曲的。
首先,因为社会上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去专业对口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社会上需求的是创新人才,而大学的师资水平、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再加上就业竞争加剧,学生发现读书和自己的今后挂不起钩后,专业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面对各种各样的言论,会对今后的前途产生困惑。
其次,这批90后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结果是,孩子长期和大人打交道,缺乏引领和示范性的成长目标。因此,对就业观来说,总体不是很明确。
再有,当前社会上有“唯学历是高”、“唯名牌学校是高”的现象。很多人都把高学历视作一种奢侈品,家长投入重金,满足社会浮躁的需求:有的孩子明明在动手操作能力上有特长,但是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进了大学,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而对一件不感兴趣的事要做好是很难的。
中学应开设“出路指导课程”
对此,陈永明教授建议社会各界应“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和着想。比如,效仿国外,在中学阶段开设“出路指导课程”。
陈教授说,现在大学方面正在积极为学生开设职业指导、心理指导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是其实已经比较晚了。在发达国家,一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会开设专门的出路指导课,学校会为学生安排各种接触社会的机会。如安排学生到名牌大学考察,到各类公司、企业考察甚至是农村考察。学生通过这些考察,来思考和选择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各种兴趣爱好小组,来发展学生们的兴趣。如体育、艺术等兴趣小组,学生并不一定要考大学。
【调查】填志愿要同时了解学校和专业
东华大学招生办主任陆忠平老师认为,高考生在思考未来时,更多的是考虑学校而非专业。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高三在读生,也注意到这一倾向。在问学生对将来的打算时,学生可以报出一两所自己向往报考的学校名称,但对具体的专业则表现迷茫。
对此,陆老师指出,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要兼顾学校和专业进行选择。高考职业规划的意义不只是思考你想进入什么样的学校与专业,更重要的是进而确立未来职业生涯的走向。在考虑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能力。比方说,有的考生非常喜欢作家这个职业,但是喜欢这个职业不代表他有成为作家的素质。
其次,考生对专业的了解不要浮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