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高考资讯 > 高考热评 > 正文

高考加分的异化与救赎 挖一挖造假文化的根底

来源:不详 2009-6-30 10:03:00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央视《今日观察》栏目评论员说,越是在基层的地方,各种关系网就越容易结得非常的紧密,就越容易形成一个利益场,越易发生权力之间的勾肩搭背,利益之间的权钱交易。

《光明日报》的评论也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一小部分权势人群总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并在彼此之间交换这种“先得”的特权,巩固并扩展社会关系网络。在此种特权网络下,一些原本合理的制度设计就会扭曲变形,一些原本开放的竞争机会就会变成少数人的专利品,社会资源分配的“俱乐部化”,在某些时候已经成为潜规则。

挖一挖造假文化的根底

造假乱象,不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条例规范,而是关系比条例硬、潜规则比明规则厉害。都知道有相关的法规,“义无反顾”地做明知违反规则的事,一些人已成一种习惯。当耍手腕比赤手空拳能捞,光明正大反而一无所获时,只能使越来越多的人去认同这样的潜规则,条例法规就成了摆设。

如果听任“搞掂文化”疯长,无论多么正经的事,无论多么严肃的规则,都能颠覆,都能“事在人为”,将是对社会道德的侵犯,是对公众信心的沉重打击。

有网友说:从小,学校的某些做法就潜移默化地教我们造假。比如,平时学校的卫生条件并不好,但是有一天,如果校长要求学生全部参加卫生大扫除,同时请人将黑得掉渣的墙漆白时,我就知道,上面要来人,要视察学校了。

也有人认为,当造假者众时,每个人都陷入一种“两难博弈”中:你不造假,就处于不公平、不对等竞争中。怎么办?为了获得新的平衡,只有选择造假。正如《扬子晚报》指出:无约束,欲望不可遏止;无敬畏,制度效用有限。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l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