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招办宣称本着“教育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不公开民族成分被造假考生的姓名和其他个人信息,同时却取消这些考生的录取资格。这是自相矛盾的。如果重庆高招办真正从“教育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出发,那就应该公开这些考生的姓名和个人信息,公开这些考生的民族成分造假是怎么完成的,保证参与作假的人(这些考生的父母和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能够在公众的监督下,受到应有的处罚,让这些考生从中受到警示;同时,对这些民族成分被造假的考生的受教育权予以保护,如果他们被取消加分资格后,成绩仍然合格,符合高校录取条件,则应该保留其录取资格。(周 泽)
相关观点:
重庆招办是谁的替罪羊?
6日,《人民日报》就重庆高考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刊发评论《高考公正需要信息公开》;而新华社也再发评论,对重庆市招办手握31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名单而不公开,提出了措辞严厉的批评。截至昨晚,重庆市招办仍未公布31人造假名单。对于“有很多媒体要求公布违规学生名单”,重庆市招办综合处处长李萍回答:“别管他们!” (7月7日《成都商报》)
公众的火药已经指向重庆招办,然而,身为重庆招办综合处处长李萍却表现出极强的彪悍:“别管他们!”她口中的“他们”,就是舆论。
千夫所指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公布民族成分造假的考生名单对于重庆招办来说是举手之劳,因为事情真相已经查明,可为何还要顶着巨大压力不公开,而承受千夫所指呢?当然,李处长的“别管他们”不只是她个人的意思,而是“集体”的决定结果。因为“邱主任”说了不公开,因为这是联合调查组决定的。她还称“我们迄今没有接到新的、可以公开的通知”。
从高考状元何川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造假者的权势背景。而7月6日《广州日报》也报道,此次查出6名虚假民族考生的巴蜀中学一位老师表示,“该校学生的父母,大多非官即商,很有办法”。被查出造假只是运气差,但不曝露整个造假流程操作却不能凭运气,而要凭自己的权势“保全”自己,否则的话,像何川洋的父母那样“下课”,是太得不偿失了。
说到底,重庆招办只不过是某些人的替罪羊。如果要查的话,从重庆招办着手,寻根到指示不得公开的某些人,就能揭开民族造假的黑幕,就能还不造假考生一个公道。然而,有关部门愿意这么做吗?
假的终究是假的,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事情已经到了根本捂不住的程度,为什么还要去捂?是不懂法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李萍们”太了解中国的法律,太了解中国的国情了。有知名律师提出,不公开将起诉重庆招办。这是要用法律来逼重庆招办公开本就应该公开的违规学生名单。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重庆招办不公开造假考生名单应负法律责任,诉讼的结果我们是可以想象的。不知道,重庆招办为何一定要将自己送上被告席?
仅仅是追究到公开造假学生名单的意义不大,重庆民族造假已经成风,因此,管住哪些漏洞,不再出现民族造假才是真正的目的。
最终是要靠法律才公开?这些造假者的家长会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又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我们拭目以待。
·重庆2021年普通类高职专科批第2次征集(公告18号) (2021-8-13 19:46:43)
·重庆2021年普通类本科批第1次征集(公告13号) (2021-7-28 19:01:07)
·重庆2021年高考录取结果查询入口已开通 点击进入 (2021-7-14 12:09:22)
·重庆市2021年高考录取时间安排 (2021-7-14 12:03:59)
·重庆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入口已开通 点击进入 (2021-6-28 19:49:33)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