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本轮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亮点之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表现为各学科分类、分层次设计了大量的选修模块。这种改革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针对新课程实验的高考却没有适应这个变化,出现了较大的脱节:其选考内容或太少涵盖不了众多选修模块,或因等值问题无法解决赋分公平,因而在新课程和高考之间形成了狭窄的“瓶颈”。如果不能突破这个“瓶颈”,高考改革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北京教育考试院张芃
自广东、海南等4省区进入新课程高考以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已扩大到19个省、市、自治区。由于本次高考改革的时空背景和直接动因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开展,所以适应和服务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成为本次高考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最大变化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表现为各学科分类、分层设计了内容多样、数量较多的选修模块,供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对课程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以促进学生兴趣、潜能和个性的发展。目前看来,由于课程的基础性历来是我国高中教育的重点和成功之处,高考对学生共同基础的考查与课程也是非常一致的,因此在新课程的必修模块方面不存在争议和分歧。但高考在适应和体现课程选择性方面却常常成为人们对“高考瓶颈”进行批评的焦点,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课改之初“高考不改课程改革无法改”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现有衔接模式不尽如人意
按照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以考试内容改革为重点和一般采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设置的要求,本次高考改革方案的制订必须解决考试内容与高中新课程内容衔接的问题,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实现考试内容与选修模块的衔接。然而从各新课程省份方案设计伊始,这就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以物理学科为例,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现行高中物理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作为全体高中学生共同的学习内容,另有10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修。10个选修模块根据一定设计意图分成3个选修系列:系列1有2个模块,注重物理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系列2有3个模块,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系列3有5个模块,注重物理学的应用和社会意义的同时,注重物理学内容的系统性,强调物理学研究思想和方法。
从高考设计的角度看,物理课程的3个选修系列大体可分别对应于文科考生,侧重工程技术和实践应用的理科考生,以及侧重物理学科全面基础的理科考生。
由于必修模块只是对高中学生的最基础要求,高考设计需要在必修模块基础上增加选修模块内容来组成高考的考试内容。对此,各新课程省份高考改革方案一般采取了以下两种基本设计路径:一是必修模块加本省课程计划中确定的推荐选修模块。考试时,学生面对同一套试题,没有选作题;二是必修模块加若干选修模块,考试题目有必考、选考之分,学生限量选择作答。其设计的原理是,将学生按选课情况分成几种不同组合,每个学生只对应少数模块选择性作答。按照这两种设计路径,物理学科有以下两种最为典型的设计。
(1)考试内容由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以及选修系列3中的4个模块组成,共有6个模块,均为必考内容。其他6个选修模块包括系列1的2个模块、系列2的3个模块和系列3的1个模块未列入考试范围。这种设计的优长是避开了题目等值等考试的技术问题,满足了社会对高考科学性公平性的严苛要求,最大问题在于考试模块是固定的,从新课程的角度看,它客观上改变了选修模块的课程性质,对课程的选择性和高中教学有着不利的导向,有可能导致未列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形同虚设。
(2)必考内容由2个必修模块和选修系列3中的2个必选模块组成,选考内容由选修系列3其余的3个模块组成。考试时,学生在这3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或2个模块作答。这种设计的优点是一定程度地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但最大不足是不同题目之间存在等值问题。等值对于高考的重要性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题目等值是选拔性考试科学、公平的基础。因为各选修模块的内容不同,思维形式、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等都有所不同,学生分别解答属于不同模块内容的题目,严格地说是难以进行等值比较的;第二,由于命题力求达到“基本等值”的需要,要使得对应不同模块的题目在测试难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平衡性,一般不得不选取模块中较为基础的层次要求来考查。这样,形式上考查了选修模块,实质上却放弃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教学目标本该达到的程度,这也不符合课程设计的要求。
由两种设计对物理学科选修模块的处理可知,第一种设计“舍弃”了6个选修模块,第二种设计“舍弃”了5个选修模块,除为文科学生设计的系列1的2个模块高考可不考虑以外,二者在数量上仅相差一个模块。但是,两种设计共同“舍弃”为侧重实践应用的理科学生设置的选修系列2的3个模块,却成为它们共同的缺陷,因为物理选修课程系列2与系列3的培养方向是不同的,高考完全“舍弃”系列2的模块,无疑将直接导致一些希望向应用技能方面发展的学生无法在考试中展示自己的实际才能,而希望招收具有这方面特长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对此也无法考查。这种设计导向反映在课程上,就会导致课程出现结构性的窄化,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选择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这对课程改革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然而,因为一次考试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历来“就高不就低”的高考,很难兼顾各类学生,所以解决问题无疑要向分类考试方向寻找出路。
相关推荐:
·后高考时代!考生和家长谨防这些骗局 (2021-6-23 19:48:22)
·2021高考成绩达不到这个分数 冲刺一本大学有点悬 (2021-6-11 10:08:06)
·2021高考今将全部落幕 考后要注意这些信息! (2021-6-10 9:28:02)
·2021高考报名人数:河南第一 四川是江苏2倍 重庆超京沪 (2021-6-10 9:06:14)
·2021年高考结束后 我们最应该做什么? (2021-6-9 17:07:46)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