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十年对峙时期
国民政府推行依附英美和对日妥协的外交政策。
4、日本侵华时期(1931—1945年)
⑴1931—1932年的“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中实行,导致东三省的迅速沦陷。
⑵1932—1936年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二八”事变和《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为应付舆论压力,而提出该政策,主要活动有:夹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福建十九路军;华北事变,签订《何梅协定》。
⑶1937—1938年的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逐步实现国共合作抗日,防御阶段中在正面战场积极抵抗。
⑷1938—1945年的消极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反共倾向日益增长,由积极抗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5、解放战争期间
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各方面特权。
6、台湾国民党当局统治时期
倚靠美国,缔结《共同防御条约》;中美建交后,美台官方外交结束,世界大多数国家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Ⅴ国共关系篇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行成与破裂
⑴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可能条件
⑵形成的标志以及对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⑶破裂:右派的篡权与发动反革命政变
2、十年对峙期间
⑴国共对峙的表现:屠杀与反屠杀(共产党通过武装起义反抗屠杀政策);围剿与反围剿;政权的对立。
⑵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先后提出“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②1933年冯玉祥与中共党员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③1933年11月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红军签订“停战协定”。④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年底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⑤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维持
⑴初步建立和正式建立
⑵维持:蒋介石集团的积极反共,但不敢彻底破裂,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在主要矛盾制约和中共努力下,合作关系一直得以维持。
4、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战争
⑴破裂:抗战结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发动全面内战,关闭和谈大门,国共合作前面破裂。
⑵战争:(略)
5、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
⑴建国初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
⑵新时期,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放弃武力。
Ⅵ人物篇(个人活动及其评价)
1、孙中山;2、蒋介石;3、汪精卫;4、廖仲恺;5、宋庆龄。
二、知识深化
1、对国民党政治纲领的评析
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政党的阶级性决定了政治纲领的性质。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有经过多次演进,其中以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最大。在评析新、旧三民主义时,就应立足于阶级性和时代性。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新三民主义具有崭新的革命内容;与我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
2、如何认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阶级性是国家政权的根本属性。分析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时,一要看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二要看国民党的性质;三要看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
3、怎样看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装斗争
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就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其中,辛亥革命是为了确立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三次余波士为了挽救和维护民主共和。而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斗争的成败得失时由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两面性决定的。
4、蒋家王朝的法西斯主义
目的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和欺骗性,是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是官僚资本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的结合。它在政治上实行特务统治;经济上四大家族垄断全国经济命脉;军事上进攻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外交上实行卖国政策;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5、国民党为何丢掉了中国大陆
真正原因在于:①“失民心者失天下”;②在农村的失败;③国统区经济崩溃;④国民党内部矛盾尖锐;⑤国民党外交走入死胡同。
6、如何评价国民党的重要人物
国民党前后期的核心人物分别是孙中山和蒋介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依据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第三要有历史的、辨证的观点。比如对蒋介石的评价,不能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应采取“阶段法”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可分为六个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十年对峙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退踞台湾时期。
6、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依次全民族抗战。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在抗战的不同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是积极抗战的;在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并存;在反攻阶段,国民党战场主要起了消极作用。总之,由于受阶级局限和国际大环境的制约,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战中始终推行一种两面政策,即“主张抗日但又动摇,主张团结但又反共”。抗战前期,抗日是主要方面,反共是次要方面;在相持阶段,其政策发生逆转,但仍是两面政策;到抗战胜利阶段,反共成为国民党政策的主导方面,抗日只留于口头上。但基本上坚持了抗战。
7、正确认识国共关系及其经验教训
1924—1949年,国共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战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四个阶段。从中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过去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此,今天积极推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和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国共两党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利的。国共两党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相关推荐:
·2021年高考历史冲刺复习指南 (2021-5-26 11:27:04)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分析“公式” (2021-5-14 16:37:28)
·2021高考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2021-5-14 16:36:26)
·2021年高考历史大题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2021-4-28 15:18:40)
·2021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2021-4-28 15:17:2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