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的多向性,又可称为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其特点由五方面构成: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而不死钻牛角尖;三是概括棗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集中体现在思维的多向性训练上。“多向”,就是多端点,多角度,多方向。与多向思维相对,便是单向思维。安于习惯性思维,思路狭窄,求解单一,这样的思维叫单向思维。单向思维处于思维培养的低级阶段,显然不符合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向人才提出的挑战。要克服单向思维的弊端,最便当的方法是发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从某个已知意义的相对位置去认识、研究和提出一个相反意义的思维过程。据心理学家分析,人们都有一种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定势受到冲击,客观现实违背了这种定势所反映的心理承受规律,这时便产生了一种抵制和反对的心理状态。作为思维方法来说,就是与习惯思维逆向而思,以习惯思维为“陈”,以逆向思维为“新”。逆向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大力倡导标新立异之作,其目的绝不仅在于克服千人一面,老套雷同,更在于发展其独立思考,求新求变的创新能力。
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在《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一文中,介绍了一个造句的例子。造句是作文的基础训练。传统的造句,总是着眼于对词语理解的检查,所以,只要不错,就算“达标”。宁老师不满足于此,即使是一个词语的教学,他也精心设计,力求使之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契机。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一课里有个成语叫“敷衍了事”,是贬义词。学生一开始都按贬义造,总跳不出“我们不能敷衍了事”之类的套话。宁老师来了个“逆向思维”,让学生把这个词用在正面人物身上,按褒义造。这样一来,单向思维被打破了,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逆向思维,加上原有的习惯性思维,只是两向思维而已。善于创新者,绝不能满足于这“两向”,而应将其变为“多向”,这就是作文教学常说的“拓宽思路”。比如对于“知足者长乐”这一传统说法,仅仅会阐述“不知足者长乐”是不够的。我们的思路还应向更多的方面发展。如对什么“知足”?如果是对物质,那么,“知足者长乐”就是对的;如果是对知识,那么“不知足者长乐”才是对的。这样,加入特定条件之后,就会产生新的思路。新思路与新条件是密切相关的,意识到“新条件”的存在,充分考虑到在“新条件”下会产生的新情况、新结果,这就是“新思路”。
下面剖析一则寓言,以体会多向思维的妙用。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
乍一看,这则故事的寓意十分明显,是劝人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但是,如果细细品味,便会发现更多的启示。
从薛谭“自谓尽之”而言,固然可以引出“学贵有恒”“人贵虚心”的议论,但从“乃谢求反”而言,又可引出“知过立改”的议论。如果着眼于秦青,也大有文章可做。当薛谭“未穷”而“辞归”之时,秦青“弗止”,在饯别中,“抚节悲歌”一曲,打动了薛谭的心。这一曲“悲歌”的成功,既可以从秦青高明的教育方法来展开议论,又可以从秦青深厚的业务功底来展开议论。
再看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这件事吧,从他的学习态度讲,这样“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实属可嘉。但是,只从一人为师,莫若多方求教,从学习方法讲,又有待于改进。如果进一步分析,在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这件事上,秦青也不是没有责任的。如果薛谭之所以“不敢言归”,是因为求学“终身”,也未成才,那么,这样低的教学效率,当然值得批评。如果薛谭学艺已成,只是不好意思走,那么,秦青也应该鼓励他展翅高飞,博采众家之长,熔于一炉,开创自己的音乐事业。
如此看来,《薛谭学讴》这么一则短短的寓言便有六七种立意可供议论时选择。如果我们每拿到一段文字材料,都这样进行“多向思维”,那么,在立意上的创新是不难做到的。
总之,从思维的敏捷性到思维的多向性,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由广度到深度的创新过程。创新训练的具体途径还有很多,但都不外乎是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拓展思维的广度,可以创新;拓展思维的深度,也可以创新;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同时拓展,更可以“创新”。
由于思维本身的不可触性,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于物化的外力。作文,便是展示、检验与训练“创新”能力极好的媒介。以《薛谭学讴》为例,能够发现议论对象在立意上的“多向性”,能够在作文中体现出“向”与“向”之间的细微差异,是“创新”能力的直观物化。要写出出类拔萃的好文章,没有这种能力是不行的。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假如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何愁作文教学不能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相关推荐: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2021-4-16 23:29:33)
·2021高考作文备考莫信“套路”和“模板” (2021-4-16 23:24:01)
·2021高考作文最重要的事儿 依然是搞定情境 (2021-4-16 23:21:27)
·2021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十八岁成人仪式"演讲稿 (2021-4-16 23:19:59)
·2021年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看什么? (2021-4-16 23:18:03)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