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辨析与内环境有关的7个易错易混
(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4)内环境稳态≠内环境恒定不变: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并非恒定不变的。
(5)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不是同一器官:合成在下丘脑,释放在垂体。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6)环境温度影响调节方式: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为神经—体液调节,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是神经调节。
(7)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体内都缺乏胰岛素
①Ⅰ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需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
②Ⅱ型糖尿病: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并没有下降。
32.与免疫调节有关的4点提醒
(1)关注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①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
②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浆细胞。
③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2)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形成,两种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
(3)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效应细胞的来源不同
①初次免疫:B细胞或T细胞。
②二次免疫:a.B细胞或T细胞;b.记忆细胞。
33.与生长素有关的6点提醒
(1)胚芽鞘尖端的系列实验应明确的问题
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
②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
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
⑤弯曲生长的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
⑥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单侧光照、地心引力等。
(2)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具有相同作用效果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最适浓度的两侧。
(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不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正常生长。
(4)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单子叶植物适宜的生长素浓度较高,而双子叶植物适宜的生长素浓度较低,所以在单子叶作物的农田中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去双子叶杂草。
(5)用生长素处理而获得无子果实,果实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未改变。
(6)植物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生长素能由低浓度的顶芽部位向高浓度的侧芽部位运输,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且是极性运输。
34.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5点提醒
(1)促进果实发育和成熟的激素是不同的:果实发育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结果,果实成熟主要是乙烯的作用结果。
(2)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原理是不同的: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即体积增大;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即细胞数目增多,二者共同促进植株生长。
(3)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某一种植物激素单独起作用,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5)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
35.与种群特征有关的2个易错点
(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样方法的适用对象: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36.与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对“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①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②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③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增长率≠增长速率
①“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②“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
(4)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②最大日捕捞量应该对应种群密度最大时。
37.与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垂直分布与垂直结构
①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分布。
②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
(2)演替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成森林。
(3)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4)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8.有关生态系统组分的4点误区
(1)细菌均属于分解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才是分解者。
(2)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3)植物都是生产者:植物菟丝子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
(4)动物都是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39.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4点提醒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2)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
(3)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4)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率约为10%~20%。
②能量利用率: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40.有关生态系统3大功能关键词
(1)能量流动:单向、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2)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
(3)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41.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4点失分误区
(1)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
(2)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3)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有不同的解释,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4)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后,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获得高考备考资料
编辑推荐:
·2021年高考生物全国卷为何这样考? (2021-6-9 18:30:44)
·2021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 (2021-6-8 17:48:26)
·2021年高考生物冲刺复习指南 (2021-5-26 11:23:34)
·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攻略只看这五招 (2021-5-14 16:33:25)
·2021年高考生物所有实验归纳总结 (2021-4-28 15:07:46)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