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一、现代文阅读 |
第 2 页:二、古代诗文阅读 |
第 3 页:三、语言文字运用 |
第 4 页:四、写作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有着不同的做法。有人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翼然”二字;有人借鉴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中的 “泻”字,并题名为“泻玉”;也有人根据情境独创“沁芳”二字。三种题名皆有不同艺术效果,“翼然”“泻玉”沁芳”,对优秀传统文化,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即创造性地传承。
“移用”与“化用”是根本,而“独创”则是我们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行、历久弥新的根源。
在时代发展中,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我们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传承为浅层,唯有从浅层积累,方能扎实根基。德·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基础,国家之根本。假如一个国家缺乏文化的传承,那么民族精神与个体灵魂便会无所依托,便会逐渐走向虚无。天津城市文明保护者冯骥才深知珍惜、保护与延续城市文明是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于是他四处奔走呼吁保护天津旧城,不仅组织专家对老城遗迹展开地毯式考察,还出版了大型画集《旧城遗韵》和文化图册《小洋楼风情》《东西南北》,向大家展示天津旧城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正是有人传承城市文明,百姓精神得以依托,人们精神踏实,国家方能稳定前行,也正是有人学习并使用“有亭翼然”“泻出于两峰之间”这些优美句子,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社会方能更加美好。
创新为深层,唯有向深层发展,方能迈步未来。“翼然”“泻玉”两个题名固然不错,但相较之下“沁芳”更为新雅,既不落俗套,点出了花木映水佳境;也思虑周全,契合了元妃省亲之事。活用“沁”“芳”二字,便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在传承中锐意创新,美好未来在前方。故宫,不止步于传统的展示,勇于寻求创新,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现在故宫已向腾讯平台开放了很多展品,比如《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故宫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更是使无数人自发成为传承者。罗兴连曾说:“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作为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是我们的目标。在学习方面,理解并能使用知识便是一种传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便是一种创新。我们要从浅层积累,向深层发展,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先打好知识基础,再研究探索新问题、新方向。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叔和所言:“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事件是给大观园的亭子匾额题名,“翼然”“泻玉”“沁芳”三个题名的由来,各有其法,各呈其妙。“翼然”是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泻玉”是借鉴化用经典名句,而“沁芳”则是根据亭子周围的环境氛围独创所得,既合“境”又契“情”,情境俱妙。材料并没有对三个名字进行褒贬。
考生审题立意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三个亭子的的命名之法上,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给匾额题名的例子正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活灵动。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变的艺术手法。“移用”“化用”和“创造”,既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也呈现出艺术方法上的“低级”“中级”到“高级”的进阶层级,当然,这三者之间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考生审题立意,不要在《红楼梦》的相关情节里打转,要注意题目引导语的暗示,“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这就在提醒考生把思维从《红楼梦》给亭子题名的情节方面上升到文化领域,进而延伸到文化以外的广阔天地,比如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思想领域、教育领域……无论哪个领域,“移用”“化用”“独创”都是其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缺一不可。
材料仅是个思考的“引子”,积极联想、拓展思维、深化思考才是关键。另外,题目虽然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之类的思维暗示,但考生也应该赋予其以新时代的意义。
比如,将“移用”“化用”“创造”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思考。能够从别处直接移用过来的技术,我们大可以如鲁迅先生所言“大胆地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缩头缩脑,畏手畏脚;对于不能直接搬过来的东西,我们则“借鉴化用”:对外来的东西或是继承下来的东西,加以筛选、加工,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化用”并不简单,也考量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我们要想在科技上取得独立的地位,甚至领先于世界强国,我们就必须超越“移用”“化用”阶段,破除科技“藩篱”,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经济实力走科技创新之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技,中国的量子卫星技术,中国的桥梁船舶和生物医药技术,正是以“独创”为主终至成功的明证。“移用”“化用”到“独创”,可谓中国科技的发展壮大之路。
具体行文,议论说理要体现出思辨性色彩,要能全面地看待“移用”“化用”“独创”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论述要全面深刻,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简单化思维。“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其实就是提醒考生不要泛泛地议论,要有真实的有个性的见解,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应是有“我”之文。
立意:
1.以移用为基,以化用为翼,以独创为魂,中华文化恒久远。
2.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惟有独创才是发展的根本和灵魂。
3.勇敢地拿来,大胆地鉴别,积极地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4.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5.成功无法复制,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最最好的。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答案
相关推荐:
2022年高考答案pdf下载 | 2022年高考真题pdf下载
2022高考答案 | 2022高考真题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2022高考作文
·2022年广西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2022-6-10)
·2022年广西高考理综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6-10)
·2022年广西高考成绩查询时间:6月24日 (2022-6-9 15:43:50)
·2022年广西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2022-6-9 5:01:53)
·2022年广西高考英语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6-9 1:59:42)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