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2高考 > 2022高考答案 > 云南 > 正文

2022年云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来源:考试吧 2022-6-10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22年云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由考试吧考后发布,更多关于2022高考答案、2022高考真题等信息,请访问考试吧高考网或关注“考试吧高中资讯”微信获取相关信息!
第 1 页:一、现代文阅读
第 2 页:二、古代诗文阅读
第 3 页:三、语言文字运用
第 4 页:四、写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B. 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C. 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 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答案】17.(1)天翻地覆(2)遥不可及(3)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4)尽收眼底

  18.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由“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都已成为现实”可知,此处是说博物馆发生的巨大变化,修饰“变化”,且要体现“变化巨大”,由此可以想到“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

  第二处,结合“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可知,此处是说因时空限制而远到无法触及,由此可以想到“遥不可及”;“遥不可及”,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意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第三处,结合“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可知,此处是说借助高科技,人们会产生如同亲身面临那种境地,由此可以想到“身临其境”等词语;“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第四处,结合“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可知,此处是说借助虚拟技术让妇好墓葬全部收入眼底,由此可以想到“尽收眼底”;“尽收眼底”,指可以把景物全部看在眼里。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演”,改为“举办……艺术展演”;

  第二处,“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不合逻辑,改为“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特殊含义。

  B.表突出强调。

  C.表特殊含义。

  D.表特殊含义。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______。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______;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______。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责)、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20.(1)可不是都能吃的;(2)但不可食用;(3)又不能入药。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是说儿时对槐花美食的记忆,“不过”表转折,结合后面三类槐花的特点来看,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药用,而有的仅供观赏,所以此处填写“并非都能食用”这样的内容。

  第二处,此处是说淡黄色国槐花的特点,“可以入药……”和后面洋槐花“可食用但不可入药”内容相对应,所以此处填写“但不可食用”。

  第三处,此处是说红色槐花的特点,前面国槐花和洋槐花的特点是“可以入药但不可食用”“可食用但不可入药”,而此处的红色槐花“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可见后面应是说“又不能入药”。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

  A.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

  B.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

  C.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

  D.比喻,是否定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故选D。

扫描/长按二维码关注 助高考一臂之力!
获取2022高考真题答案
获取2022年高考作文
获取2022高考成绩查询
获取2022高考分数线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答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22年高考答案pdf下载 | 2022年高考真题pdf下载热点文章

  2022高考答案热点文章 | 2022高考真题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2022高考作文

  2022高考语文答案 | 2022年高考数学答案 | 2022年高考英语答案

  2022高考志愿填报 | 2022高考成绩查询 |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wuxiaojuan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