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兼有管、文、经等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其前身北京大学第二分校始建于1978年。1985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江泽民同志出席了学校更名大会,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校牌揭匾,并对学校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1998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前隶属原电子工业部,改制后隶属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2002年国务院部门所属院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中,转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
学校主要培养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审计、会计、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学校设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信息系统系、经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基础一部、基础二部、社会科学部、继续教育学院、计算中心等教学机构,有2个部级重点学科、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计算机系统、通信原理、TRS、JAVA、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姿态控制、过程控制等现代化实验室。学校面向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15个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高职生等在校生5160余人。
学校坚持以“高质量、有特色”求生存、求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环节建设,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文化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宽知识面,学校加入了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学生除选修本校课程外,还可以选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的校际公共选修课程,并互相承认选修课成绩。学校设有多项“综合”和“单向”奖学金,除实施“国家奖学金”外,还按规定实行相关的救助政策和措施。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5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39人。
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工作,设有多个研究、开发机构,担负国家和电子行业的科技攻关、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重大研究任务,在传感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汉字识别、图像重建和处理、管理信息系统、CAI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形成了局部优势和特色。以TRS全文信息管理系统、汉字自动录入系统(OCR)、高分辨率便携式CBS扫描仪及以“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为代表的多项技术成果荣获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作为网络化信息检索技术先驱的TRS全文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技术属国内首创,其系列软件曾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新闻出版署、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全面进入CERNET、CHINANET和CASNET三个中国互联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体摆式倾角传感器等多项传感技术成果和OCR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效益显著。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专业设置和学科专业方向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每年有不少毕业生考取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科研院所的研究生,2004年我校应届毕业生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占毕业生的人数的 20%。我校学生在历届北京市普通高校数学、物理、英语竞赛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重视教学设备的更新,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多媒体教学、语音实验室等建设。鼓励教师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协作,同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对口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举办汉语培训班,为多个国家培训汉语人才。学校经常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合作科研,常年聘请外籍教师在校担任外语教学。学校还聘请多名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校本部设在北京亚运村西侧的苇子坑,分部设在清河、酒仙桥。占地总面积15.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0余万册。全校供教学使用的计算机终端约2400个,多媒体教室30余个,校园网覆盖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教工和学生宿舍,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工作平台。
按照北京市高校结构布局调整安排,北京市决定并经教育部批准,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现已与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合并筹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此项工作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将建设新校园,占地1000亩。新学校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
我们热烈欢迎品学兼优,有志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报考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