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谈到课本方面,很多同学喜欢看其他的辅导书,或者是自己的小提纲,这个针对性不是太强的。因为这五本书是出题的依托,可以算一笔账,北京有十万考生,全国就更多了,我们手中的五本书是七八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都是作为考试的范围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而其他的都有缺陷。
主持人娄雷:经过了这么多年,一直成为学生的教科书,课本是有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大家复习的时候应该以考试说明作为重要的指导,还是回归课本进行复习。
刘志强:应该是两者的结合,第一轮复习中应该强调课本的每一个细节,但是现在时间来不及了,应该说考试说明是帮助把握课本的,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我们真正要记住的应该是课本的内容。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比如隋唐这一章节当中,第二节中讲到四个皇帝的事情,学生都很熟悉。开个玩笑说里面有两个皇帝有画像,问学生哪一个是唐太宗?哪一个是唐玄宗?学生的印象是比较模糊的。学生看过课本了,但是细节的把握还是欠缺的,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当中去。
主持人娄雷:对历史来说很多学生讲背背就可以了,还有人说还要做题,您认为是着重点应该是知识的练习还是操作上,做模拟题还是把过去做的题翻出来看一遍?
刘志强:关于做题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一共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了。一周当中要准备六科,真正落到历史里可能每天就一个小时,每天都看历史是不可能的。一个小时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看课本内容,看书。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做题,就是说只有20分钟,这20分钟做一套试卷不可能,最少也要50分钟。这20分钟应该主要放在做主观题方面,现实当中很多是相反的,很多孩子不喜欢做主观题,喜欢做选择题。一般说北京卷,全国卷也是如此,37题四问左右,15道,20分钟的时间尽量的花在思考问题上,高考应该是强调思维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书写过程,这方面需要明确。真正花在题目上思考问题是很长的,真正解决是很简单的,我们做的时候要能够更多的思考问题。当然还有六七天的时间怕手生,可能感觉不会写了怎么办?可以挑其中的一问具体的写,真正时间主要是用在构建上。
主持人娄雷:刚才我们说的是考前,真正的走进考场都要靠自己了,做历史题的时候会有很多同学说特别想听您有什么答题技巧,答题的注意事项,包括选择题、大题怎样答?您给我们大家简单的说一下。
刘志强:应该说单纯的技巧是没有的,高考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分数,是我们三年,甚至是十几年努力的结果,不能寄望技巧太多。一些原则性的做法,还有一些小的方式还是有的。历史的题目一共分两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目是12道选择题,这几年都比较稳定。主观题方面有37题是学科内综合题,39、40题是跨学科综合题。也就是说历史一共前面是12道选择题,后面一般情况下是六问左右的主观性题目。做的时候大体的原则应该是给主观题方面以比较宽松的时间,从时间分配来说,主观题应该比较宽松,前面的选择题12道原则上不能超过12分钟,也就是一分钟一道题,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提高一点,也不太强求快,但是时间绝对不能占得太多。
后面的主观题应该给更多的思考时间,具体的做法可以这样进行,比如37题,真正看到题目的时候,不要上去就写,应该从整体把握,37题的前面有一个主导语,就是说所讨论的中心问题,再看一下有几问,涉及到了哪些具体的知识,学生做的时候会有一种心理,很着急,尤其是考到会的,急于要把答案写上去,这不是好的方法,应该构建、思考,确确实实有把握了再下手。具体应该是这样,要看设问,认真的分析,可以问自己设问有几问,给的分值如何,应该准备哪些知识点,具体是要依据材料回答还是锁定知识,这些都要看清楚。然后再做这道题目,不要急于马上写,往往37题的第一问是材料题,就是古文或者西方习惯的文字,一旦进去就很麻烦,很多同学在具体的文字上纠缠不清,就会浪费时间。这是我们做题时候的原则性技巧。
主持人娄雷:答题的时候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和另外两科是一张卷上,与其他的学科应该是思维完全分开还是文科综合的状态好一点?
刘志强:我是把历史都做完,还是按照顺序?
主持人娄雷:对。
刘志强:这是每个学生都会考虑的问题,老师也会考虑。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既然考试的题目是按照其顺序构建的,试卷在39题到40题左右,顺序是分开的,前面客观卷后面主观卷,三部分是安排当中的,所以我们尽量的尊重顺序,按照题号从第一题做到第四十题。我不否认个别的同学自己准备的时候有一种习惯,说我就喜欢先把地理做完,或者先把历史做完,这样的同学也是有的,究竟要不要对这种同学做一个要求呢?没有必要的。原则上说应该是我们能够尊重试卷的顺序。
相关推荐:强化套题思维训练 各层次学生如何做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