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独立建制)并入,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学校立足山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秉承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坚持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现已发展成为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体系比较完备、办学特色比较鲜明、向社会全面开放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山西省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高等师范师资的重要基地,被誉为山西省“教师的摇篮”,已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10多万人。
学校所在的古尧都临汾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丁村人遗址、陶寺文化遗址、大槐树移民遗址等众多人文历史遗存。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地域资源优势,使浓郁的地方文化和教师教育、基础研究、服务区域发展一起构成了学校的四大办学特色。
学校设有20个学院,全日制本专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2000人;有涉及10大学科门类的46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点,2个博士学位点;建设有13个国家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9门省级精品课程;有28个研究所(中心),15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藏书220余万册,有比较先进和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并建有戏剧戏曲、三晋文化、黄河民俗3个博物展馆。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聚了一批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建设有一批锐意进取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现有教职工2000人,专任教师1000人,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充满发展潜力。专任教师中,有省级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和333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优秀教师30余人,还聘请有上百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狠抓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近年来实施的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顶岗支教和换岗教师培训项目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给予报道。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学科和科研水平,已培育出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群:以戏曲文物研究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学科群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以化学学科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群在同类学科中显现出明显优势,理科综合排名进入全国百强,化学学科科研排名位居全国第16位;以教育学科为代表的品牌学科群更是在山西教育事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又组建了体现自然科学优势、地方文化特色、教师教育特色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四个跨学科研究平台,学科资源进一步优化,学科竞争力明显增强,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近三年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有5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40部,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被SCI等三大检索刊物高影响因子区域收录论文70余篇。
学校主办有一批国内外影响广泛的报纸期刊。《中华戏曲》素以资料翔实、学风严谨著称,是海内外戏剧戏曲学界有广泛影响的辑刊之一;《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报》和《英语周报》享誉海内外,是家喻户晓的“中国驰名商标”;《语文世界》、《语文教学通讯》、《教育史研究》等也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28所大学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与国内兄弟院校的校际交往和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合作也日益广泛。成功举办了30余次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今天的山西师范大学,学风浓,教风正,校风淳,环境美,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连续多年荣获山西省文明和谐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和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全校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