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综试题会合时政、社会热点有哪些结合?
任一林:我们这三科,尤其是政治和历史结合更紧密一些。因为热点问题,放在政治上讲是现实的,放在历史上讲,就是历史可以提供一些历史依据。
我简单说一下,这个东西我是这么想的。以往在这上面可以这么分,有一些所谓传统老的热点的东西。那些东西,凡是没有怎么考过,考到的。因为现在全国的试卷都不一样。现在针对各类试卷来讲,热点、重点、焦点这些问题恐怕不完全一样。这里面没有固定模式化的,今年非要准备这个的,这是一个。再一个属于共通性的问题。从我们历史考虑,就是和时政结合比较紧密的一些东西。
下面我有这样一个考虑方向。第一个是中外关系方面的。比如在中外关系方面和非洲的关系。非洲论坛很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外交行动。这个东西的影响很大,而且它和近些年中国的资源战略等等结合来讲,不是近期的事情,而且国际上引起的关注度也比较大。所以这点,政治和历史是结合非常紧密的。
再一个就是不算太热,但是我觉得它是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就是东盟的问题。因为东盟这两年也不断的在广西那边开会,国家给的规格也相当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个人觉得也是国家的一种战略。因为从世界史考察来说,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区域化三大集团中,或者是欧洲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都是由美国主导的。如果说未来有一个区域组织能有突破的话,恐怕就是东盟这块,因为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了。所以这也是一个考虑的方向。再一个是欧盟的问题。欧盟现在是五十年了,所以在模拟题中,这些方面已经开始涉及了。这都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第二个属于比较时髦类热点。比如说大国问题。因为中央台播了一个片子,大国崛起,而且引起了国际很大的关注度,中国也经常说我们是和平崛起。但是在西方国家来讲,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他们自身的发展来讲,这些问题和历史结合应该最紧密的。因为近代的,欧洲国家、美国、前苏联,等等这中间大国的兴衰有一些历史的经验或者是教训,恐怕和中国的发展很有关系。
第三个是常态的热点。比如说农村问题,农村问题历来国家都非常重视。现在又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消农村的赋税,这些问题无论在中国的古代,还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来讲,都是怎么出题都可以的。比如说现在谈谈发展方向的话,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发展,结合到城镇城市化,这和地理、历史、政治三科都结合非常紧。
第四个方面是中央提出比较新的是创新型社会。创新型社会从政治和历史中来讲,就是有关生产力、科技的最基本的观点。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方向。
第五个方面,我考虑的因为现在全国单独命题的地方比较多。比如说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出题的时候,所谓的热点问题有可能存在结合地方史来谈。比如说北京,08年是奥运会。奥运这个题目本身已经不太热了,但是要结合上海的世博会,北京的奥运会,结合临近的这些事情,有一些地方史可以加进来。
第六个方面,从历史角度讲,今年带七的,整日子的东西都要留神一点。比如说香港问题已经不热了,但是今年是十周年呀,有可能回头热一点。比如说像恢复高考制度,所以这些像带七的有可能成为热点。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老问题。反分裂、反台独这类的问题。
主持人:非常感谢任老师。下面龚老师谈谈。
龚美兰:任老师说了的我不重复了,我补充说一点。一个我想政治,要把教材结合。政治本身就是体现国家意志,这是它的学科特色。所以它每一道题,政治经济、都是非常鲜活的,一定要体现这一年中我们国家在做什么。但是更多我觉得它是要体现理念的东西,要通过试题体现一些理念,比如说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个和谐社会是一个主题,出题时不可能脱离这个主题。怎么来命题呢?就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当然还有一个理念。我们这个和谐社会非常核心的就是劳动关系要和谐,人们的利益分配要公平。关注到民生问题的这些是和谐社会非常基础和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肯定要体现民生问题,关注民生。现在新闻报道也是这样的,都是报道温家宝到各地如何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胡锦涛走到哪里也是关注这些。所以出题的出发点都是定在这里了,一定要围绕这块出题。
这个题从这个角度出,但是它不会脱离我们学习的基本理论来专门考热点,它还是要通过热点的问题来考察你是否会运用你学习的基本理论。所以在现在,我觉得还是这样,热点是什么你看材料,你现在也没有什么必要复习热点了。你就要把基本理论掌握。命题的时候怎么命的呢?我举一个例子。97年的时候邓小平去世了。原来命题时没有想到邓小平去世那么快,二月份命题,三月份他去世了。但是他们说,我们怎么出这么一个大题。当时很多人都背邓小平理论,单行本都脱销了。但是人家就说了,我这个方向不对,我不会考你大段的理论。我们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考中学生。我们还有一个原则,我们出题的载体,要么是全国人都知道的事,要么一打开材料看,是全国人民都不知道的事。那怎么办呢?起点要一样,我们就编了一个材料。
他们就编了某村,这个小村子原来很落后、穷困。最后他们怎么一步步的由穷致富的,问他们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这道题,整篇没有提到纪念邓小平的。这么重要一个事,是怎么纪念邓小平的?就是说他们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就是隆重从思想纪念了这个事。
你脑子里答题时,你根本不用背邓小平的理论。你就好好审这个材料。材料注重调查研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人家这四分是唯物论,要求你答他们调查研究,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各两分,这就四分了。然后他们还注重结合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做到了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特色,就叫做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四分了。他们做到了结合实验,做到了从实际出发。12分的题,没有大道理,就是哲学的三个原理和方法论。这道题非常成功。一个隆重纪念邓小平了,第二人家把整个辩证唯物主义三大块都考了,最主要的原理在这一道题中都出现了。这样的题才是好题。它真的是考了重要的热点,纪念了邓小平,里面还有那么多精髓的东西,中学生答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邓小平的理论,并不是哲学套邓小平的理论,而是邓小平的理论,确实是体现了哲学的思想。让中学生通过一个材料结合了这个,这就是如何把握一个热点结合理念。
所以现在我们想,我们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题中不可能没有这个理念,它一定要通过这个具体的题,或者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或者是解决医疗保险,农民现在还没有这些社会保障制度。怎么提高农民的生活,怎么和谐、怎么小康,肯定要找这些具体问题。所以我觉得,材料可能非常的普通,非常的小,切入点非常的具体,但是它里面体现出来了特别重要的理念,这个理念是能够代表我们国家最新的意志和理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