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雄 实习记者/ 杨瑛
到6月1号,中央财经大学2005级中文班只有五人尚未明确前途去向。一位柯尔克孜族的女生准备回遥远的新疆老家;另一位怀揣财经记者梦想的姑娘还在等待offer的煎熬中;剩下三位疏于学业的男士一直忙于重修:在毕业前顺利通过所有科目的补考是当务之急,找工作的事还是先缓缓吧。
剩下的21人里,一人出国,两人上研(其中一人为保送),有四个考研未成者准备来年继续。根据中国大学就业率的统计方法,他们都属于“已就业”范围。
这个班并没有良好的升学运,在去年准备考研的七个人里,只有一人如愿。他们承认给自己设定的目标都有些高:比如清华、北大、人大等学校的热门专业,竞争激烈而残酷。来自河北保定的班长刘杨的目标是复旦,在考研未果后她觉得自己“有点眼高手低”。但刘杨并不打算立即就业,她放弃了找到的一份商场的管理类offer。“我觉得对女孩子来说那不是个好职位。现在没有好的机会,就只能再考研吧。”
准备去上班的那些人运气似乎也不错,虽然比起本校那些金融、财政专业的同学,他们收获的offer各种指标上仍有差距。但在近年来中文专业就业率并不景气的行情之下,银行、公务员、国企文秘的去处是“相当能拿得出手的”。
金融危机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这个班的就业,“我们今年的就业比往届的学长要好。”刘杨说。
学校助力“非主流”
“外界对我们学校的评价就是务实。”班长刘杨认为他们学校在人文功底的积累上比不上北大,但四年下来财经氛围的熏陶让他们变得“更专一些”。
四年前来到这个班的26人里,有25人的第一专业志愿都并非中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是因为文学梦想而选择这里。四年后他们承认,“中央”、“财经”的招牌对于当年一脸懵懂的高三毕业生极具诱惑力。
李竞舟,一个来自河北邯郸的年轻人,谈起自己当年填报志愿时带着自嘲的口气:在封闭的农村长大,对中财一无所知,听县里一个亲戚说中财“还不错”,于是就来了。“实际上,怎么个不错他也说不清楚。”李竞舟笑笑。
中文专业他压根没报。第一次班会课上,他们才发现原来全班只有一人是第一志愿。李竞舟曾闹着要回去复读,当初撺掇他报中财的亲戚听了吓得说,你不要怪我呀。“谁会想着来这里学中文呢?”姜齐云反问。
当一群人因为同一个原因而尴尬时,尴尬本身便具有了某种喜剧性。他们的大一在占地27亩的清河校区度过,和“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式的典型大学校园设想有差距。
转专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也需要大量繁复的手续。姜齐云用了半年的时间考虑到底要不要回去复读:他高考成绩614分,超出一本线42分,何不去再拼一年?跟同学聊,老师聊,纠结的结果是说服自己“复读结果也不一定好”。班主任也会过来安抚他们:不要总那么沮丧嘛,看看你们学长们就业率还是不错的吧。就在这种纠结反纠结的拉锯战中,他们的大学第一年过得心事重重。
校方的安抚工作并非只停留在口头上。很快同学们发现,他们四年的课表要多出很多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管理学等等,这是一般学校的中文专业所没有的。作为代价,本专业的中文专业课课时被压缩。大家很明白校方的用意:学财经课程,拓宽就业面。这一点在专业的名字上就已体现出来:汉语言文学专业财经文秘方向。这个加强版的专业名和课程设置,让这些学生觉得,四年后毕业在三个就业方向上有优势——经济、文秘和管理。
相关推荐:
·考后第一时间发布:2009年高考试题答案及点评专题 |
·2009年各地高考成绩公布时间及查分方式汇总 |
·互动:2009年全民高考总动员社区互动专题 |
·高考必备:2009全国各省填报志愿时间及招生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