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原因是性别和性格有差异,一般来说男生在议论方面擅长一些,女生在抒情方面擅长一些,我规定你写议论,女生倒了霉了,我规定你写抒情,男生倒了霉了。有一年北京题,是北大孔庆东出的题,出的议论文,他的出发点是很多大学生写个毕业论文都不会写,可是一规定议论文,糟了,北京那年一片哗然,“什么叫议论?议论不许带抒情”等等等等,有一批冤假错案。我打电话给北京市的命题组组长,问为什么不搞文体不限呢?
有一点我是相当离经叛道的:我主张学生虚构,什么道理呢?实际上你在上学的时候,写作文有没有虚构过?你要求学生说实话,否则就是不诚实,上纲上线,但一个中学生哪有那么多生活经验?我翻译过一本美国教材,对我很有启发,《虚构》是其中一章。中国的传统观念讲究“修辞立其诚”,但虚构和谎话不是一个概念。1999年的全国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广东一个教授出的,我觉得好,就挑中了,这个题目你非得自己去想象不可。接下来一年的题目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江苏泰州中学一位老师在编写教材时,给我寄了一套来,我一翻,发现这么个好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稍微给他变了变样。
还有个导向问题,就是这个时候提这个话题比较合适。比如2001年的《诚信》,本来在社会转型期,最好不给学生直接答案,在多元化社会,让学生自己谈自己的看法,这是最好的。但是有的时候我给你个答案,《诚信》这个题,答案很明确,跟别的题不太一样,为什么呢?说实话这是有所为而发。语文课完全超然物外也不可能。
当然,同时也得变点花样,所以说,我们出题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让你摸不着。尽可能公平,也是一个原则,还有一个原则呢,是尽可能根据不同形式,有点侧重点。我敲你一棒子,下回不干了,但这个题我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比如命题《诚信》,是因为我们社会转型之后,这个问题很尖锐。我从来不赞成高考题随着政治转,但是也不赞成语文课进入象牙塔,只有结合现实结合得紧了,才能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反应能力,他的视野开阔不开阔。
关于这些问题我写过一本书,是原来我承担的一个全国性的课题,叫《大规模考试评分误差研究》,就是谈作文的评分问题,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全世界都存在着极大的误差,我们在北京、河北、江西、广东搞了一次调查,举出了一些典型的样卷,这些样卷为什么这么评分,然后搞了个参照量表,在不同项目里规定了若干原则。那时候还没有电脑阅卷,现在的电脑阅卷我也看了看,最早在广西搞的,那时候叫无纸化阅卷,它在进步,但是也消除不了误差。现在的误差是总分的十分之一,现在大多数高考作文的总分是60分,就是允许6分的幅度,这6分对考生来说是不得了的。
·最燃高中老师杨幼萍鸡汤文:《人生很贵,请别浪费》 (2017-8-29 18:29:30)
·社会热评:重奖状元不如精准帮扶贫困生 (2017-8-24 18:25:18)
·五大关键词解读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2017-8-23 18:42:06)
·山东:150分以上高考落榜生还可注册入学 (2017-8-23 18:28:06)
·锐评:对“篡改高考志愿案”犯罪者必须严惩 (2016-8-18 11: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