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作文不再千篇一律
我看了关于“满分作文是抄袭行为”之后,作为一个学生我深有感触,写作是一种能力,它用来记述个人的事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但抄袭时就失去了这一意义,也不值得效仿。当写作作为一种考题出现时,所带来的是对得分的关注,无论是原创还是抄袭,只要得分高就行,学生为了得高分,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抄袭,本校语文教师说过:“可以把几篇好文章拼起来,没人会说抄袭。”但这样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也反映了教育界以分论高低的现象,是学生和教师还有教育界人士的一大悲哀。我不希望将来高分作文会是千篇一律的文章。不要让它再继续!(一读者)
不可原谅的是作文教学的导向
惊闻今年高考满分作文有抄袭之嫌,在深感诧异之余也觉得情有可原。但是情有可原的是学生,不可原谅的是作文教学的导向。目前,高考作文越来越趋向于“语文素养”的考察,然而何谓“语文素养”?因为考试,“语文素养”已经被歪曲了。现在的“语文素养”考察要求学生能够纵横古今,在文章中运用大量诗句。背诵诗句当然是无可厚非,可是当把能够背诵诗句作为语文素养的体现,那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高考作文在语文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迫使学生不得不极度重视作文的训练。为了获得高分,为了体现自己的所谓“语文素养”,“背诵”似乎成了一条捷径,或者说是必经之路。《资治通鉴》的白话版原本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但现在似乎成了应付高考的工具——据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有许多是《资治通鉴》的节选。随着语文考试的改革,市面上又出现许多语文素养“速成”书籍,一篇篇短小的历史故事,一段段名人的趣闻轶事都成为学生的必“背”材料。语文素养,在高考作文的指挥下,成为了背诵的代名词。我市的这位作者会在高考前读过这篇类似的文章是正常的,他会背诵,并在高考中“灵活运用”也就情有可原了。
令人难过的是,连一位我省的语文改革先驱也认为这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从作家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并没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作家,但是每一个学生在将来都要踏入社会。古人云:文以载道。这才是语文素养的根本体现!根据目前的作文导向,学生们根本无须关心社会,他们要做的就是沉浸在“语文素养”的速成教材中,作文只是一个获得高分的工具。作为一个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们不应该只知道背诵,他们应该有自己对社会的观点。这篇有抄袭之嫌的满分作文,就是作文教学错误导向的产物。
背诵似乎理所当然,自己沉浸在错误“语文素养”的怀抱中——今年的4月份,全社会正掀起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然而就在两个月以后的高考,竟然出现了这种反面的案例。这难道不是作文的悲哀,语文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我们讨论这篇满分作文完全没有意义,《厦门晚报》做得很对,没有必要当时就拿出来炒。但是事情过了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这里面的原因呢?(陈嘉诚)
这次博弈她幸运地赢了
“如果不是因为作者当时存在‘博弈’心理,高考满分作文《执子与通子》现在也不会成了读者热评的对象!”昨晚,我省今年满分作文另一作者致电本报记者说。
他认为,其实这种“博弈”是很危险的,如果正好被阅卷老师“识破”,作者肯定就没有满分的运气,而且分数可能很低,甚至比正常发挥时还低。另一方面,如果阅卷老师不是给予她满分,而是像63、64这样的分数(总分70),她同样属于“获利者”,只不过不为人知,可以高枕无忧。
他不否认作者具有突出的背诵知识、引用知识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不单是考试作文希望考查的。尽管是考试作文,但“独立的思维、属于自己的语言”仍不能忽视。即使是“变题写作”,如果靠记忆来复述、加工的文章,没有加进自己的东西,一是篇幅难以超越原作,肯定变“短”;二是文章的内容、气度、思想一般不可能比原作好。这两个区别,可以从两篇《执子与通子》的比较中得出。
他说,昨日一读者认为博士论文也存在“拼凑”现象,但博士论文的写作不同于考试作文,他说,“首先拼凑的论文肯定没有学术价值,而且难以想像答辩时可以通过”,“万一通过了,也随时面临着被曝光的可能”。
他分析,从自私的层面讲,如果满分作文的作者不主动与报社联系,而是“默不作声”,可能就没有现在的种种热评。但是,从她主动致电的情节看,说明她“心安理得,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写作时就已经犯错了”。然而,这个错误的责任不应该由她独自承担,说不好听点,她只是现行考试体制下一只不幸的“替罪羊”。
他和父母在讨论此事件时认为,追究起责任的根源,有许多方面更值得关注和反思,比如,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及其影响;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缺失,缺乏诚信和道德评判;现行的教育体制,极大地忽视了培养“大写”的人及其心灵自由等。他说,一个已经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成年人正常的思维,同时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而不能一味“躲避责任”。
他告诉记者:从很多人为满分作文作者说话,可以看出社会越来越宽容的一面。“如果此事发生在我身上,当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为我说话。但是,不顾分析成因而表现出来的纯粹的宽容,当它变成社会的主导思想,那我们的讨论就很浅薄了。”(记者吴慧泉)
模仿写作有严格要求
本报报道《高考满分作文〈执子与通子〉被指抄袭》一文后,记者询问了几个考生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那位受争议的作者不必过多自责,毕竟每个考生都想拿高分、都想考上重点大学,更何况是在考场上那么短的时间和那么紧张的气氛里。
同安一中的徐同学说,他们学校对模仿写作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只允许部分段落(多限于开头和结尾)的模仿,反对整体篇章的套写。一旦套写的作文被发现,分数一般都被打得很低。他还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次模拟考试中,他的一位同班同学的作文因为基本套用杂志《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被阅卷老师发现,结果作文分数只得了20分(满分60分)。
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学校和姓名的考生表示,对于高考满分作文涉嫌抄袭一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在他身边,套写优秀习作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过他补充说,这样做的大都是那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同学,实属无奈之举。他们“聪明”地收集十几篇题材不同的优秀习作,再进行熟读甚至背诵,到了考场上就抱着侥幸心理对事先准备的材料稍加改变,以求蒙混过关。(见习记者李隽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