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章的材料上来说第一是要求重点突出,首先是对重点的部分独立成段,只有这样才会觉得没有整篇文章混在一起,便于突出重点,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真正的是要对重点的人和事进行详细的描写,比如说整个中高考作文分为三类,成长经历、亲情友情和话题作文,前两种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重点的描写,我们才有可能做到重点突出,将故事发生的情景或者是人物的行为描写得更加的细致,实现重点突出,重点突出的同时有的地方要求是详略得当,其实跟重点突出是一致的,因为重点的部分进行了详写不重点的部分进行了略写,重点的部分表现得很充分,甚至于会用到渲染,变得更加的感染和细腻。还有是次要的内容的处理,我们要对它进行叙述,简单的交待清楚就可以了。
材料典型,好多的孩子选的材料,除非是这篇文章中心还没有确定,绝大多数选的材料是跟文章的主题是相对比较密切的,之所以觉得材料不够典型是因为文章在描写的部分过程中,把材料把控得太死,没有根据主题进行调整,比如说同样一个材料来看,早上去买油条拿了20块钱,油条假设3块钱,结果有个老太太找回来了47块钱,肯定把20块钱当成了50块钱。这个事例,如果你想突出这个人诚实,这篇故事会发生这样的情节,真实的情况是看到这个之后把钱还回去了,你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呢?如果要表示诚实,走在路上发现钱这么多,“肯定给我找错了,我去找她。另外一个声音说,干吗去找她呢,反正她也不知道,不行我得诚实一些,我不能撒谎,不能欺骗自己也不能欺骗别人,这样会感到内心不安的,我从来没有撒过谎”当然了这个事例比较俗。
还有表现这个人有同情心,那么就变了,拿到钱之后她给我找多了要不要送回去,要不然留着花吧,还是别了,那个老人家一天早上就出来炸油条特别的不容易,而且年纪那么大了,况且她为了赚47块钱得花多长时间?得做多少跟油条来才能赚回来呢,一旦早上一过油条就没有人买了。这个里面的人的心里的活动跟诚实已经基本没有关心了,而是表现同情心。也就是说材料典型与否很多的孩子表面上都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真正的工夫,在材料没有大问题的时候要做的是根据主题进行改编,适当的改编让它突出主题达到材料典型的效果,内容充实。有的文章确实很好,语言的描写很好,语言细致、重点突出,但是内容过于的单一也是不行的。为了让内容充实,比如我刚才说的事例,表现出有同情心,这篇文章题目是“风景”,表现这个人身上美好的品质,这个时候要做再通过另外一件事去从一个侧面或者烘托出这个人另外美好的品质,或者是跟别人进行对比。总之我们可以增加材料,运用材料间的关系。一个成长经历的作文适合用铺垫的材料的关系,把故事的细节展开以达到内容充实的作用,并且展开细节的时候给人物更多的行为描写,这样的话不光突出文章的主题,还会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如果是亲情友情话题的作文,需要用一些说法,比如说对比和衬托,话题作文要证实自己的观点的正确,这时候如果内容是单一的可以举反例,总之是需要衬托和铺垫,让内容变得更加的充实。
这样的四类文缺点第一是在于选材不当,有的孩子毫无选择,甚至会写到自己打架,或者是辱骂对方,本来是写亲情友情的结果把母亲写得特别的凶,我们需要根据主题的方向去选择材料,一个人一天中他有很多的行为有些时候是积极的,有些时候是消极的,有些时候开心,有心时候郁闷,如果写快乐的一天,你要展现出他快乐的一面,你选择的材料应当是更好的表现这个主题,并且材料应当是不会增加人们的负面的情绪,比如说让大家引起争议的,打架斗殴以及非道德的行为。比如说写小时候本来很小气或者是变得怎样,这是可以的。只要你的缺点是无伤大雅的,可以写出来,但是要是有些缺点是非常令人厌恶的缺点我们建议在考场上尽量不要写出来。
内容空洞、内容不丰富,主要是刚才说了材料的搭配缺少或者是铺垫没有展开。我们在《中学考场作文训练营》详细讲过怎样让材料变得更加的丰富,我们需要的是第一善于运用描写,第二是善于运用材料的搭配。内容空洞最主要的问题很多人写话题作文或者是议论文,不停的讲道理,缺少事例,事例一句话带过,这样的文章是非常的失败的,因为无法说服别人也无法让内容更加的充实,所以说你的思想表达很空洞。还有一类是作者本身是比较会写文章的,但是文章写的非常的轻柔,完全是在抒发情感,来回的抒发情感,就是在文章中没有具体的人和事和具体的画面,这样的文章注定是空洞的而且是失败的。内容空洞是抒情偏多,重点不突出。重点不突出两种可能性,所有的内容都是叙述,结果是一篇文章没有重点跟其他人相同,还有一个重点不突出是一篇文章到处全是细致的描写,结果写了半天重要的人物没有写出来,而且重要和次要的内容都混在一起。
内容不具体,主要是指亲情友情或者是成长经历缺少对故事的情节的描写,话题作文是缺少事例。
篇章结构,很多的孩子做的结构不够新颖,主要表现在特别善于运用别人常用的句式,特别是文章开头部分,雷同性非常强,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况。第二是要做到层次分明是重点的开头等等的部分,以及当故事情节转化的部分要一定第一要有分段,及时的文段这样层次更加分明,第二要条理清晰一些,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不要来回的讲,抒情的时候写故乡写的相对集中一些,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如果一篇文章前面有伏笔后面要有照应,如果一篇文章开头是设置了要呼应的开头,结尾的时候要有相对应的结尾。篇章的结构比较的简单,相对于来说。层次不分明主要是很多的孩子习惯写到高兴的时候连段不分,重点的部分都在一起。条理不清楚是缺少必要的逻辑安排,一篇文章怎样把这篇文章主要的内容讲清楚是有顺序的。第一是时间的顺序,第二是用空间顺序来讲,空间顺序中考和高考是很少用,第三主要是逻辑顺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先从整体讲还是局部讲,是由浅入深还是由表及里,写作文前要理一下先后的顺序。另外四类文的问题是过渡不够自然,文章里过渡很生硬或者是没有过渡,所以说要关注过渡段。
结构不完整,刚刚已经讲了。
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为主要要看语言,语言是占了大头,或者是文章中要想得高分语言是比重非常高。一类文首先是语言要生动,写人和事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第一是写作的时候抓住特点,第二是把特点生动的再现出来,第一是可以用描写,非常细致的描写,特别是动词的使用。第二是适当的运用修辞可以增加语言的文采,尽量通过描写和修辞的使用让语言变得更加的生动。第二是真实自然,两种情况,一个是文章中的人物语言,很多学生把文章中的人物语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和小学的老师说话完全不一样,同样说上洗手间,幼儿园的孩子跟老师说,老师我要上洗手间,这个时候老师说真乖,快去吧,慢点!中学的老师问老师我想上洗手间,老师说下课干什么去了?憋着!这是要抓住语言自身的特点,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这些特点要再现出来,这样给人真实和自然感。
第二是以讲述的语言,讲述的语言很多的孩子写作文的时候抒情的语言十分的虚假。那么这篇文章感觉是感情是非常的虚假,让自己的语言不要过于口语化,但是尽量的平实和自然一些,千万不要过于仿造别人说的话。
表现得当,语言的表现得当主要是体现在,哪些地方是用什么句式,用简洁的语言,哪些地方该用非常细致的描写,哪些地方要求词语的运用非常的准确,我们要适当要求,这个方面并不是每个同学都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是我们的努力的方向。因为描写不够所以语言不够生动,内容不够具体。这种情况是语言不流畅,所以说写完之后把自己的文章读一些,进行小范围的修改。
第三是语言做作,很多的孩子特别愿意套别人的语言,使得语言非常的做作,没有用真实的语言。抒情偏多,这样会降低文章的语言的表现力。
其他方面,立意新颖,如果这篇文章写得与众不同,不管是表达的方式还是表现的手法还是选材等等如果有特别之处,也会帮助你更好的进入一类文,比如说表现非常富有文采也会更好的向一类文靠近。还有主题表现得更加的贴切,同样的文章作者说我们初中三年生活已经结束了,这里有迷茫、有什么困惑、痛苦你对初中三年的时光人选一个内容表现对那段生活的回忆,表面上是什么都可以写,其实往往是要求你写的刚才给你提示的那些内容会比较好。内容贴切也是更加的贴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会更好一些。
其他的优缺点,比如说内容不完整,错别字多、病句多、文理不通顺,这是基础的,不需要再讲解了。
总之一篇文章评价的标准是固定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学生我们有了这样的评价的标准可以更加的适应,考量我们的得失成败,具体如何做到一篇文章得高分数,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就是这样展开的。刚才看的每个方面的评分的标准,我们知道怎么努力,应该避免什么情况,但是是散的。如果是给我们更加有条理的内容去做会更加有把控性。
·后高考时代!考生和家长谨防这些骗局 (2021-6-23 19:48:22)
·2021高考成绩达不到这个分数 冲刺一本大学有点悬 (2021-6-11 10:08:06)
·2021高考今将全部落幕 考后要注意这些信息! (2021-6-10 9:28:02)
·2021高考报名人数:河南第一 四川是江苏2倍 重庆超京沪 (2021-6-10 9:06:14)
·2021年高考结束后 我们最应该做什么? (2021-6-9 17:07:46)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答案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答案已公布
2022年湖南高考生物真题已公布
2022年广东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浙江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广东高考生物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2022年浙江高考政治真题及答案已公布(完整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黑龙江 | 内蒙古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