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要十分重视修辞问题,修辞问题又很重要,又好把握。既直接考,也在许多鉴赏题中用得上。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比喻、夸张、比拟、接代、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加上设问、反问夸张和引用,如果分类认识的话,其情况如下: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接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鉴赏作品语言,也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
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
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学生掌握了这些,答题时就能多角度审视,就会往那些方面想,就会有某种发现。答题时尽可能根据要求答题,把最有把握的写出来。
第四个问题,怎样看待并做好探究题?
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不少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其实都有一定的探究色彩。探究题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又有一定的不同。其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你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你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你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探究;你熟悉《水浒传》,才能着眼于整部作品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你了解作家,才能联系作家的人生阅历、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进行探究。一个人探究能力的大小强弱,与他哲学的、思想的、艺术的各方面有无厚实的根基有关。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如果探究题而又规定死的答案,那就有违鼓励创新的精神。阅读探究题起点不能高,得有一个发展过程。提高探究能力,功在平时。不妨把某些课文再拿出来让学生探究一番。
在探究题中,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点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姑妄言之。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 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 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
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字。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中华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4)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上述内容自然没有定论,适当知道一些,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第五个问题,现代文阅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读懂。整体把握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解答各题。
第六个问题,文学作品阅读要不要重视信息的发现和筛选整理?
仍然要重视这个问题。尽管《考试内容》中没有这一点,但命题者总喜欢一开始就出这种题,只要材料提供了这种可能就行。例如:
1.2007年江苏卷14题: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剖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2.2007年浙江卷19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参考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第七个问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与过去基本相同,是否就没有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有。由于包含的对象太多,因而命题可能会有些不同。两种类型文章阅读题的编拟,难以完全对应一致。比如论述类可以靠概念理解题,传记就很难考这类题。同是实用类,子目较多,如何命题、答题也值得研究。
如果从应考的角度把现代文阅读要求的能力重新表述一下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说:
1.根据语境,因文求解
2.关注信息,广为筛选
3.善于拆解,全面分析
4.把握要求,正确概括
5.懂得手法,求实鉴赏
6.积极探究,有所发现
其中,前四种该是最基本的能力,突出这四种能力,目的是做好选做题以及文学作品阅读的前两三题,这些题做好了,现代文阅读成绩就有了基本保证,即使是文学作品的后一两题,也与这些能力有关。
抛砖引玉,敬请批评。
4、2008年3月1日上午
朱芒芒(省教研室资深教研员):关于2008高考语文基本情况的思考
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考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关系
平时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变”与“不变”的关系
正确处理高考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关系
高考与高中课程改革二者是一个整体,不要将其割裂,更不要将其视为对立面。
应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考察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
应站在新《课程标准》的平台上,研究新高考的特点。
课程标准与高考的相关性
语文课程标准是08年语文新高考改革的依据
课程理念:应用-审美-探究
课程结构:必修-选修
课程目标: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课程评价建议: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课程评价建议
必修课程评价建议:阅读与鉴赏的评价